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师的历史课——汉字篇

研习设 研习设 2022-10-16


研习设订阅号

设计干货  杜绝注水



戳一下看视频版

 




良好的学习方法,需要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并行,对于设计学习来说,同样也是如此。而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与这些都无关,却仍然十分重要,它就是历史知识。那么我也不卖关子啦,今天要讲的正是汉字的发展历史。




在正式介绍汉字的发展历史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六书」。六书,是汉字的六种造字或用字的方法,分为: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



值得注意的是,六书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做的归纳整理,它并不是造字公式,却也是我们应尽量追随的造字原则。要知道,现在国内所用的简体字或多或少存在的一些问题,就与脱离了这些标准离不开关系。




咱们先来说一下象形。象形是指根据具体事物来画出简单概括的图形,它的符号性是很明显的,强调对象的外形特征,因而是一种最简单的造字法。那么相对的,它也是很难去表达抽象的意义或没有具体形象的概念。



十二生肖中,就有大量的象形字,比如说「牛」字,我们看最左边的甲骨文写法,就很明显能看出是一个牛头的正面概括。



再比如这个「马」字,也是很具有代表性,同样看甲骨文版本,能够清晰地看到马鬣和马腿,并且呈一个两腿跃起的动态,描绘得还是十分生动的。而单看现在所用的简体「马」字,并不会这么明显,但是我们看这个从左往右的演化过程就豁然开朗了,这是一个标准的汉字抽象化的进程。




第二个,指事。它通常表示某种局部的或相对的概念。这种造字方法是在象形字的相应部位加上抽象的标志符号;当然,也可以纯粹运用符号来指示所要表达的意义。指事同样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所以在汉字中所占比例较少。



比如说这个「凶」字,他就是一个具象加抽象的组合,半框的结构是描绘了陷阱,然后在陷阱上画出交叉的符号,以此来传递「凶」的概念。



我们可以再来看一下「上」和「下」这两个字,他们的形成方式同样是「指事」,我们可以分解一下甲骨文,把他看做是两部分,长条的笔画是主体,短的则是标记。比如这里拿香蕉做主体参照物,在它的上方做标记,这样就表示是「上」的意思。


而当标记出现在主体下方的时候,则代表了下。当然,这里拿香蕉做演示,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造字的意思。而实际古人在造字时,这个主体也许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接下来,是「形声」。形声形声,它自然是分为了「形」与「声」。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组合型的造字法,字的形旁是表示这个字的意思或类属,而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许多左右和上下结构的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在汉字中数量最多,占80%以上。



比如说,樱花的「樱」,形旁是左边的「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则是右边的「婴」,所以整个字的发音也是「ying」。



再看这个,也许一下子看不出是哪个字的组合,实际上读音已经告诉了我们一切,这是芳草的「芳」字。在隶书以前,并没有大家熟知的草字头,所以代表意义的形部这个字,也念「cǎo」,直到隶变之后,才有了现在的草字头。那么这个字也很明显,「艸」字表示字义,「方」字表示读音。




「形声」之后,我们来说「会意」。它是指由若干符号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通常是动词、形容词,或者也可以是没有具体形象的名词,这类意义比较抽象,很难用象形的方法来表示。这种造字法还是比较有趣的,仿佛是在用各个部分来叙说一个故事一般。



比如说「盥」字。字义是盥洗、洗手的意思。在甲骨文的写法中,下部是只盆的形状,也就是后来的「皿」,上部是左右两只手,中间还有水。所以,这个字是在向我们阐述了双手在盆里用水这么一件事情,简单说就是洗手。那么这个「盥」字,就是由「皿」、「双手」和「水」三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



再比如说许多人喜闻乐见的「酒」字,它是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 「水」合起来,以此来表达字义。




六书中的最后两种,比起造字法,更可以说是一种用字法。比如书其中的「转注」,它并不是对单个汉字形体结构的说明,而是字与字之间形义关系的一种归类。这种方法,建立了许多的同义字。



比如说「老」与「考」。在古时候,本来在口语里有 「lǎo」 这个字,而没有考,就是说本已制造了「老」字来记录这个读音。


后来口语里起了变化,「老」念成「丂」,写成就是上图下方这个字,而后,又在「丂」的上面注一个同义的「耂」字,它是我们现在用的「老」字的旧写法。


那么组合后,就写成了现在的「考」。「耂(老)」对于「丂(考)」,就是同义相受。「耂(老)」、「丂(考)」的基本意思都是「年纪大」,它们是同义字,当然也是转注字。




最后一个「假借」,是指借用一个字来表达不同的意义,而在读音上也可以有变化。



比如说「长(cháng)」这个字,我们也可以把它念做「zhǎng」。而在不同的读音下,它又可以分别有不同的意思,这一块,并不难理解,我们就点到即止。







介绍完了六书,我们就可以正式开讲汉字的历史了。我们都知道,汉字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同时,汉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想要了解汉字的历史,我们就需要知道,它分为「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下面,就让我们从汉字的起源开始讲起。



说起汉字的起源,大家可能下意识的反应是甲骨文或者金文。但实则不然,无论是它们的哪一种都已经是经过高度发展的。然而,关于汉字起源历来都有不同的说法,以上这六种是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些说法。



其中,仓颉造字这一说更是充满了神话色彩,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相传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拥有四只眼睛。而有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如果历史上真的有仓颉这个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起源以后,就是大家最常听到的甲骨文了。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了,之所以要称作为甲骨文,是因为这种文字总是刻在乌龟甲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那时候,甲骨是商王与先祖灵魂沟通的媒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占卜。而甲骨上的字基本都是关于问卜的内容和得到的答案,有时候还会将结果是否灵验也记录在其中。



有的同学可能会好奇,究竟是如何与先祖沟通的,简单地说,就是占卜师通过过程中甲骨受高温而产生的裂纹来进行翻译。大家可以看这块龟壳上的,大致分为三种图案,中间竖排的就是甲骨文,而在两边对称排列的,由代表序号一二三四的字符,还有就是用来占卜的字符。



而这种一竖一横构成的图案,实际上是占卜师预先刻下,方便龟壳在灼烧后产生裂纹,来读取占卜结果的。仔细观察的话不难发现,这个图案与我们现在所书写的「卜」字十分相像,有理由相信他们肯定是一脉相承的。




接下来,就是金文了。古代称铜为金,所以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



商代的青铜器上就已经刻有金文。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一般来说,铭文经常只有一个字,可能是姓氏或者是族徽。



但也有比较长的,记述器皿问世的经过、谁下令制作的、纪念某人或某件事。



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比甲骨文还形象。按照汉字的抽象化发展趋势来看,那岂不是金文会比甲骨文的年代感更久远一些?



这里就会牵扯到一个制作方法不同的问题,甲骨文是用刀子刻在坚硬的甲骨上;金文是借助一把勺子在柔软泥土制成的模子上浇铸成形。可以说制作的难度就不相同,而功能上也不同。一些学者认为,当时的人们是在有意识的使用一些更古老的文字,以达到装饰目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制作印章,同样会选择篆书等比较古老的字体。我们通过篆体和黑体的直观比较就能看出,哪一边更加具有玩味。



无论怎样,金文都有着它独特的价值,并且金文还是汉字第一个标准字体——小篆的源头。有同学可能就要问了:听说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为什么这里直接就从金文过渡到了小篆呢?



实际上无论是金文,还是我们没有细讲的一种雕刻在石鼓上的石鼓文,都是篆书,这些古文理论上都可以归类为大篆。说完大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来介绍小篆了。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应用越来越广泛,文字趋向于简化,各诸侯国纷争不统一,从而形成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



比如说「马」这个字,光写法就有七种不同的样式,随着历史的演进,秦皇远交近攻,统一全国后,便结束了这样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令李斯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字体。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对文字进行了简化和整理,取消其他六国的文字,创制了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小篆。小篆相对于之前的各种字体显得更加匀称化、抽象化。



《峄山刻石》


通过这个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匀称,它的行笔会时而弯曲时而平直。这样变化,让文字与本身象形的形态不再高度一致,象形程度越来越低。



不难看出,这样的篆书笔画不仅横平竖直,曲折也是婉转顺畅。它的字形有长有方,在空间上追求均衡对称,在笔画追求粗细匀称,是十分富有装饰美感的书体。




秦代中期,小篆又逐渐被更加方便和简化的隶书所取代。这是中国文字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文字结束了古文字时期,进入更为定型的新阶段,也就是之前提到的「隶楷阶段」。



那么说到隶书,就一定离不开这位叫做程邈的男人了。相传隶书正是由他从篆书中改良而来的。原本因得罪了秦始皇而入狱的他,决定在狱中将功赎过。



有感于当时的小篆,虽然作为全国统一文字,在处理公务和书文时,仍然不便于速写,效率低下,所以潜心研究,历经十年最终创出三千隶字。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的文字,非常高兴,不仅免了程邈的罪,还将他封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职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整理的文字叫隶书。



汉字由甲骨文渐渐演变为隶书,之所以笔画形态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实际上最主要的还是受了毛笔书写的影响。



那时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书写的文字就具有了毛笔的特点,隶书不再是小篆那样粗细均匀的笔画与方正圆融的字形,跟没有甲骨文那样的刻划感。



而隶书的书写效果由早期古隶的多边字形,到东汉时期逐渐成为规范,变得略微宽扁,横划长而竖划短,呈长方形的样子,空间上更加讲究对比。



其中笔画造型最独特的,是很多字都会有一笔「波划」,也就是向右伸展的长横划。比如这里「十」字的横画就是如此,它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隶书之后再到楷书。楷书大家相对会比较熟一点,因为时至今日,它仍然是最常用的汉字书体。



楷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成的字体,又称为「真书」或者「正楷」,它起始于东汉,在三国时期渐成规模,最终盛行于唐代。



三国时期的著名书法家钟繇被认为是楷书的始祖,他与大家熟知的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据说名义上钟繇还是王羲之的师公。



他的楷体自成一家,笔力均衡,刚柔并济,既传承了隶书中的古雅,又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代的书法名家辈出,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柳公权等我们都是耳熟能详的,他们都被视为楷书典范。



《多宝塔碑》


就拿颜真卿来说,现在我们都能看到一些楷书字体标有它的署名,包括一些宋代的课本,这类字体我们可以统称为颜体。颜真卿是中国唐朝的一位政治家,也以书法家闻名于世。他在安史之乱中建立大功,后被派遣去招降叛乱领袖李希烈而被捕,因为拒绝投降而被杀害。他的字也犹如他的性格般刚直有力,图中的《多宝塔碑》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楷书的独特风格。楷书字形端正、易于辨认,整体由隶书的扁平转变为了方正形,笔画平直而又不失变化,空间结构较为均衡严整。可以说,楷书充分展现了毛笔书写的优美特质。



而从楷书中又有发展出一些不同风格的品类。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魏碑体,它属于北魏书法。当时因为南北朝分开而治的关系,书法也产生了相应的差异,魏碑体作为北派的书法,可以说是刚劲有力,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笔画如同斩钉截铁一般充满气势。



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楷书就是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了。他的楷体独树一帜,自成一派。风格与魏碑体完全是两个极端,瘦金书十分纤柔文秀,笔画的棱角变化分明,钩捺张扬,可以说是瘦而挺拔。




现在小学课本里所用的汉字字体,仍然是楷体,为什么不用更后出现的行书呢?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猜,当然是书写与识别的原因。毛笔成为了最主要的书写工具以后,书写时行笔会自然地追求便捷,产生潦草的现象,这就形成了行书乃至草书这类较难规范化的字体。



可以看到,从楷体到行楷再到行书,虽然对于书写来讲是愈发变得快捷,但对于阅读性来说也是相对变得越来越差劲。所以教科书里是绝不会把行书应用在内文中的。



根据刚才的字体变化,和这里颜真卿的两种书体对比,可以看出,行书无疑是由楷书演变而成的,相对于草书的极致潦草,它还是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可读性与识别性。行书起始于魏晋时期,历经隋、唐两朝,发展到宋代时便到达了顶峰。



除了颜真卿,行书大家还有苏轼、王羲之、米芾、赵孟頫等,都是各具风格的大师。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王羲之和他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了。



《兰亭集序神龙本》,为冯承素所摹


从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行书显得十分自由活泼,这种感性的外观就很适合用来表达情绪,可以说是一种广受大众喜爱的书体,甚至被滥用在了各种设计载体中。行书的笔画大多互相连接,形成一种富有韵律的曲线构成。并且行书还时常会省略一些笔画,来让书写变得更加简易快捷。




行书之后,我们来讲草书。草书的诞生背景实际与行书相当,都是为了书写的便利。



然而,大家似乎时常鉴于草书比行书更加潦草,而认为草书是在行书之后诞生的,这实际上是不准确的。那么草书究竟是从何演化而来的呢?



实际最初的草书是由隶书演化而成的,也就是说比行书出现的更早。如前面所说,为了进一步追求书写的快捷和简便,隶书在实际应用时变得简化和潦草,最终由文人和书法家加工整理,形成了最初的草书——章草。诶?难道说偷懒才是改革的原动力,似乎发现了了不得的东西!



《平复帖》


而著名的章草作品有《平复帖》,它是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写给友人的一通私人信札。章草保留了隶书的一些笔法,连笔结体转方为圆。然而由于过分的简化,导致辨识度下降,字形间很容易混淆,所以没有取代隶书成为统一规范的字体。



而在楷书产生后衍生出的草书,就与章草不同了。



连笔的增加、字形大小与字距方格的规矩的突破让彼时的草书的构成更加流畅,节奏感强烈,这就是「今草」。当然了,它的识别性和可读性也是好不到哪里去了。



随后又出现了行草,它是介于行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字迹较易辨认,用来满足较好的阅读功能。它比行书更加流畅,又不至于像今草那样潦草。那么狂草呢?


狂草是由今草再发展,从而衍生的一种更狂放的草书。



《古诗四帖》


狂草的特征是它相连不断的笔画,形成「一笔书」,不单只一笔写成一字,还将字与字相连,形成一线,字形灵活多变,笔画粗细轻重自由流动,形成极富韵律的抽象构成。图中所示的是草书大家张旭的手笔。



狂草并不注重可读性,而是通过纵情狂放的书写来表达情感,从而将书法的艺术气质提升到巅峰。代表人物正是刚才的张旭以及怀素,人称「颠张醉素」,只因他们的草书都是充满节奏韵律,挥洒飞腾,登峰造极。




到这里,关于汉字的书写形字体已经讲得差不多了。大家应知道,中文字体可以粗略分为书写体和印刷体两类。前面所讲的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都属于书写型字体。



而下面,我们要讲的就是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最常应用到的宋体和黑体,四四方方的它们就属于印刷体。



其实我们不难想象,哪怕是行草书这样书写已十分便捷的字体,想依此来做文本记录和传播信息,始终都有它的局限性。制作数量与识别度都将成为问题。所以通过印刷来增加文本的数量,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的发展。



    二十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

为唐朝咸通(868年)年间印刷,是世界最早的

印刷品之一,藏于大英图书馆。


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据记载早在隋唐时代就已经存在雕版木刻印刷了。图中所示的《金刚经》便是现存的最早的中国印刷刊物之一。



不过,最初的木刻雕版以楷书为范本的居多,比如之前说到的欧阳询、颜真卿等的楷书就常被拿来作为刻本。为了追求进一步的快捷,工匠渐渐将书写感的笔画造型简化成了几何状,从而衍生出了宋体这样易刻又易读的字体,可以说,宋体就是为印刷而生的。



对于这种字体的叫法,我们平时还是以「宋体」称呼的最多。而台湾地区则更多称为「明体」。又是宋,又是明的,一看就是与朝代有关的。中国的印刷术发展到明代时,就已经非常兴盛了,汉字的印刷也变得规范。而宋体作为印刷字体,正是随着印刷术而兴起,它源自唐、宋,又完善于明朝。而日本,则称之为「明朝体」。



我们都知道,宋体的特征还是非常明显的,较粗的竖划配上较细的横划,但是为什么会被设计成这个样子呢?


首先我们抛开字体,来谈谈视错觉。要知道相同粗细的一横一竖两线段放在一起,横线会比竖线显得更粗。所以为了平衡这种错误的视觉感受,在字体设计时,通常竖划都会比横划设置要粗一些。



再回到雕刻本身来看,由于当时印刷用的木质雕版多用横纹,为了让笔画不易断裂,所以竖笔就会相对刻锝粗一点。所以结合这两点来看,宋体有着横细竖粗的个性就并不奇怪了。



而之前我们就讲到了,工匠为了追求快速制版而形成的几何化笔划、转折,捺与钩的造型等,共同铸就了宋体的独特风格。



而对字体有一定了解的同学会发现,宋体实际上和西文的罗马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衬线体在笔画特征上还是挺相似的。我们在工作中编排文字时,也常会使用宋体与衬线体相搭配使用,这样的组合通常风格匹配,不容易出错。



宋体发展至今,对于笔画造型特点和粗细的对比实际上已经产生过许多不同的变化了,但是一提到历史人文感的字体,我们的第一反应始终还是宋体。




而相反的,另一种笔划粗细均衡,代表着现代的字体当然就是黑体了。



黑体在汉字发展中的历史只有短暂的一百年左右。然而关于黑体字究竟是从哪里传进我国的并不太明确。有一些研究表明,印刷黑体是从日本传入的。不过无论怎样,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黑体还是会自然产生的。



汉文铅活字的制作技术是从西方引进的,同时还从拉丁活字的字体设计中吸取经验。前面我们也提到了,中国雕版字体设计的宋体可以堪称是与罗马体相近的「衬线体」,而通过西文无衬线体,同样可以发展出汉字的黑体。



黑体的横竖笔画粗细度相等,包括点、撇、捺这些笔画都是等粗的造型,字形方正均匀,稳中有力,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字体,也是当下电子屏幕显示时代的宠儿。



不过黑体起初只有一种笔画粗细度,而由于汉字笔划多,这会导致小字黑体清晰度较差,并不适合用来编排内文。所以一开始黑体主要用于报刊中的文章标题。



但随着制字技术的改进,和字体家族的出现,不同自重和宽窄体让用字更加灵活,适用于正文的黑体字形自然也变多了。



与宋体相同,黑体也有其他称呼,它还被称作哥特体,像日本就通常以此为称呼。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另外一种由12世纪发展出来的手写字体也叫哥特体,不过他们并没有什么关联。12世纪的这种哥特体笔画粗细对比明显,末端含有衬线,明显与黑体的等粗无衬线感觉不同。







到这里,关于汉字的演变历史已经全部讲完了,今天我们虽然没有讲字体设计,但是了解字体历史却会让我们受益良多。实际上,许多字体作品正是借鉴学习了优秀的古帖、古碑,才能显得既正统又创新。所以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同样可以向书法名家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到别样的风景。而了解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和发展,也会让你更好的应对不同气质的项目。


好啦,今天的内容到这就告一段落啦,我们下次再见,拜拜。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戳一下看视频

 






研习设开年大课,不能错过的平面必修课程。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